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社会交往障碍
缺乏眼神交流,例如不主动注视他人的眼睛。
对他人的表情、语调或肢体语言难以理解,缺乏对他人情绪的共鸣。
不愿意与同龄人互动,或者即使参与集体活动,也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或者孤立。
不主动寻求安慰,即便在遇到困难或感到不适时也可能显得冷漠。
2.语言和沟通困难
部分病例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甚至完全缺乏语言能力。
即使有语言能力,也常表现为机械化或者重复地模仿他人用语,而非自发表达观点。
很少主动进行背后有目的性的对话,更多是单向宣讲或者重复某些词句。
对隐喻、玩笑等抽象语言难以理解,倾向于字面解释。
3.刻板行为模式
固定重复的动作或姿势,例如拍手、摇摆身体或来回踱步。
对环境或者日常习惯的变化非常敏感,可能会因为细微改变而焦虑或者愤怒。
经常沉迷于某些主题、活动或物品,对其他事物缺乏兴趣。
异常关注物品的部分细节,例如车轮转动而非整体的功能。
4.感知觉异常
可能对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特别敏感,表现为捂耳朵、避开亮光或者拒绝触碰。
也可能对某些刺激反应迟钝,例如对疼痛或温度变化没有明显反应。
5.认知能力的差异
智力水平差异较大,有些患者智力低下,有些则具备超凡的记忆力、数学能力或音乐天赋。
在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的技能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指导和支持。
早期识别并干预能有效帮助改善社交能力和行为适应。家属需观察幼儿的发育特点,同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康复训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