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调节
学会识别和表达情绪。将内心的感受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减轻情绪负担。例如,每天记录日记或向亲近的人倾诉。研究表明,适当表达情绪可降低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进行冥想或正念练习。科学研究显示,每天10-20分钟的正念练习有助于减少焦虑、提升幸福感。
保持积极思维。试着专注于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成就,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2.生活习惯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通常需要7-9小时的睡眠,缺乏睡眠可能导致情绪失控或易怒。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维生素D(如蛋黄)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的食物,这些营养物质与情绪稳定密切相关。
限制咖啡因、酒精和高糖食品摄入,这些物质可能引发情绪波动。
3.身体活动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或瑜伽,有助于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
呼吸调节。遇到压力时可以尝试深呼吸法,例如4秒吸气、4秒屏气、4秒呼气的循环,能够迅速放松神经系统。
徒步或接触自然环境。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进行20分钟的活动可以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从而缓解压力。
4.社交支持
接触支持性群体。与关心自己的人交流,或者参与社区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归属感。
避免孤立。孤独感会加剧负面情绪,多与朋友聚会或参加兴趣爱好班有助于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
如果心情郁结持续较长时间且伴随明显躯体症状,如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或注意力不集中,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