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结石诱发尿液成分改变
肾结石的形成与尿液中的矿物质浓度和酸碱度密切相关。结石患者通常存在尿液中钙离子、草酸盐、尿酸等含量异常增高的情况,这些物质可能以微小颗粒形式析出,导致尿液浑浊。尿液过于浓缩时,其溶解能力下降,也会促进溶质析出形成沉淀。
2.感染引起炎性浑浊
肾结石容易引发泌尿系感染。当细菌侵入尿路时,会引起白细胞、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及菌群的增加,导致尿液呈现乳白色或混浊状态。部分情况下,感染还可能导致脓尿的产生,使尿液更加浑浊。
3.结晶析出
当尿液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时,例如草酸钙、磷酸钙或尿酸盐,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晶沉淀。这些沉淀物随着尿液排出,在容器底部积聚,表现为明显的尿液沉淀现象。
4.黏液分泌增多
肾结石摩擦泌尿道黏膜,刺激局部黏液分泌增加。这种黏液混入尿液后也会使其变浑浊,并参与沉淀物的形成。
在发现尿液浑浊且伴有沉淀物时,应尽早明确是否存在肾结石或泌尿系感染。处理不当可能进一步加重症状或引发并发症,建议及时就诊并遵循医嘱进行检查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