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溶晶期的特点:
病理机制:溶晶期是指痛风急性发作之后进入缓解阶段的时期,在此阶段体内尿酸水平通常仍然较高,但炎症反应已经明显减轻或完全消退。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红热现象逐渐消失。
时间:溶晶期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具体时间受个体因素影响。
临床表现:患者在溶晶期多数处于无症状状态,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此阶段如果没有有效控制尿酸水平,可能为下一次急性痛风发作埋下隐患。
2.慢性痛风的特点:
病理机制:慢性痛风是一种长期尿酸过高导致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多次急性发作未能妥善处理,高浓度尿酸持续沉积在组织中,最终形成痛风石,并引发慢性炎症和关节损伤。
时间:慢性痛风是病程进展到晚期的表现,可以持续多年甚至终生。
临床表现:
慢性痛风最显著的特点是痛风石的形成。这些痛风石常见于手指、脚趾、耳廓等部位,有时也会出现在内脏器官。
长期关节变形和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肾损害,严重者发展为痛风性肾病。
3.区分方法:
发病时间:溶晶期通常是一次急性发作后的稳定阶段,而慢性痛风则经历了多次急性发作后发展而成。
症状表现:溶晶期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慢性痛风患者不仅表现为关节疼痛,还可能伴有痛风石和关节畸形。
实验室检查:溶晶期尿酸水平可能仍然偏高,但炎症指标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已恢复正常;慢性痛风患者不仅尿酸水平升高,还可能存在肾功能异常。
影像学检查:溶晶期关节无结构性改变;慢性痛风患者则可能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骨质侵蚀、关节破坏或痛风石。
4.治疗和管理重点:
溶晶期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急性发作,通过饮食控制、药物降尿酸以及生活方式调整使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
慢性痛风的治疗除了控制尿酸水平外,还需关注痛风石的缩小或去除以及保护肾功能。对于关节畸形严重者,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干预。
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有效避免痛风发展至慢性阶段,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