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浸润性癌的定义:浸润性癌指的是癌细胞突破了基底膜,侵入到邻近的正常组织。这种类型的癌症可以通过血液、淋巴液等途径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2.发生机制:
基底膜突破:正常细胞受到癌变刺激后,不再受限于原有的生长区域,开始侵袭周围组织。
血管生成:癌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促进新血管生成,为其提供营养和氧气。
转移路径:癌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迁移到远处形成新的病灶。
3.主要类型:常见的浸润性癌包括乳腺浸润性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
4.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PET扫描,用于检测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确定癌细胞的类型和浸润程度。
标志物检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也可辅助诊断。
5.治疗策略:
手术切除:针对明确的局部肿瘤,尽早手术切除以防止进一步扩散。
放射治疗:利用高能辐射杀死癌细胞,常用于手术后清除残余细胞或治疗无法手术的病例。
化学治疗:药物化疗对全身癌细胞进行攻击,尤其适用于已有转移的情况。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设计的药物,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免疫治疗: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
浸润性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关键,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定期体检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癌症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