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持规律作息
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身体建立固定的生物钟,减少入睡困难。即便是周末,也尽量避免过多睡懒觉,以免打乱生物节律。
2.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睡眠场所应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推荐室温保持在18-22摄氏度,这是多数人感到舒适的范围。使用遮光窗帘、耳塞或白噪音设备帮助屏蔽干扰。
3.控制饮食和饮品
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大量食物,尤其是辛辣、高脂肪或高糖类食物。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品也会影响入睡和睡眠深度,建议下午2点之后减少摄入。
4.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不仅对整体健康有益,还有助于夜间更快入睡。但需注意,睡前2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5.限制电子屏幕使用
智能手机、电脑和电视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延迟入睡时间。建议睡前1小时关闭所有电子设备,转而选择阅读轻松的书籍或进行放松训练。
6.培养放松习惯
睡前可尝试冥想、深呼吸训练或温水泡脚,这些方法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心放松,为快速入睡做好准备。
7.避免长时间午睡
午后小憩应限制在10-30分钟之间,并最好安排在下午3点之前,以免干扰晚间睡眠。
8.避免依赖药物
长期服用助眠药物可能引起依赖性,应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问题。若确有需要,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调整生活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