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平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1.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心脏瓣膜或内膜的炎症。这个疾病的主要风险是感染物质会形成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可能脱落并导致栓塞。
2.抗凝治疗,通常用于减少血液凝固的风险,可以在其他疾病中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情况下,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在已有赘生物的患者中。如果这些赘生物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脑出血或其他部位的出血。
3.在存在某些特殊情况时,例如心房颤动、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或其他明确的抗凝指征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抗凝治疗。这需要综合评估栓塞和出血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4.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键是及时、足量、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以根除病原体,减少赘生物形成和栓塞的风险。手术干预也可能在一些复杂病例中进行,包括在瓣膜损害严重或感染无法通过药物控制的情况下。
正确管理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以有效的抗感染治疗为主,而非常规使用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