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发病机制:脑水肿的发生主要由于血脑屏障功能受损或细胞渗透压改变,导致液体渗入脑组织。根据发病机制,脑水肿可分为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
2.临床表现:
头痛:由于颅内压升高,患者常感到持续性头痛。
呕吐:尤其是喷射状呕吐,是颅内压升高的重要信号。
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迷等,是严重脑水肿的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取决于受压迫的大脑部位。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扫描可以明确脑水肿的程度和范围。
临床评估: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4.治疗措施:
控制颅内压: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
去除病因: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手术切除肿瘤等。
支持治疗: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脑水肿是神经科急症之一,及时识别和处理对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