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发病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内膜,导致慢性炎症。其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可能参与其中。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尿酸盐结晶在关节中沉积引起的。尿酸水平升高可由于饮食、代谢异常或肾功能不足而形成过量尿酸,从而引发急性炎症。
2.症状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影响身体双侧对称的关节,如手指、小腕、膝部等。患者常感晨僵超过30分钟,并伴随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痛风性关节炎常以单个关节突发性剧烈疼痛开始,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伴随红肿、触痛和发热。症状通常在夜间突然出现。
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依赖于血清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指标,以及X光显示的关节损伤。
痛风性关节炎通过检测血清尿酸水平来辅助诊断,关节液分析可发现尿酸盐结晶,X光在长期发作后可能显示关节破坏。
4.治疗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以改善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为目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通过降低尿酸水平和缓解急性发作来控制,常用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别嘌呤醇和丙磺舒。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上均有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有效管理这两种疾病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