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术前评估
通过高分辨率胸部CT扫描确定肺结节的大小、位置及其与血管的距离。通常,直径小于3厘米的结节更适合消融治疗。
必须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肺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和心血管评估,以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
2.选择消融方式
常用的消融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
射频消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量,适合对较小结节的处理,但对于紧邻大血管的结节,可能因“热沉效应”降低效果。
微波消融则利用电磁波,在大血管旁也可以提供更均匀、更高效的能量传递,因此常用于这种类型的病灶。
3.影像引导定位
在术中使用CT或超声指导,将穿刺针精确插入肺结节中心位置,避免损伤大的血管、气道或胸膜。由于紧邻血管的结节位置复杂,影像实时监控尤为关键。
4.操作过程
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在影像引导下将消融针进入靶点。能量启动后,热量会破坏结节内的异常细胞。
为减少对周围血管的伤害,可以调整能量释放速率或采用间断性加热。
5.术后观察与随访
消融后需密切观察患者,预防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定期复查CT,监控消融区是否有残留或复发病灶。一般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进行复查。
紧邻血管的肺结节消融风险相对较高,应由经验丰富的团队操作以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