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中过饱和状态
当尿液中的钙、草酸、尿酸或磷酸等成分超过正常溶解能力时,就会出现过饱和状态。这种情况下,矿物质容易发生沉淀,形成微小的晶核。
2.晶核的生成与聚集
晶核是形成结石的核心。当尿液中抑制晶体形成的物质(如枸橼酸)含量不足时,晶核更容易形成,并吸附周围的矿物质逐渐增大。
3.晶体的沉积和生长
随着时间推移,晶核不断吸收尿液中的矿物质,最终形成较大的固态结构,即结石。草酸钙结石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次是尿酸结石、磷酸钙结石和胱氨酸结石。
4.促发因素
饮水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它使尿液浓缩,增加矿物质浓度。高盐、高蛋白、高草酸饮食、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慢性感染以及遗传因素也会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5.尿路环境影响
尿液的pH值对结石的形成有显著影响。酸性尿液更易导致尿酸结石,而碱性尿液则更适合磷酸钙结石的形成。
预防泌尿系结石的关键在于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控制高盐、高草酸、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并根据医生建议监测和调整尿液的酸碱度与代谢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