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pH值
肾结石类型与尿液pH有密切关系。酸性尿液(pH<5.5)易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而碱性尿液(pH>7.0)更容易形成磷酸钙或磷酸铵镁结石。中性或轻微偏酸的尿液(pH5.5-6.5)可能与草酸钙结石有关。
2.尿液中草酸盐和钙离子水平
草酸盐和钙是最常见的肾结石成分。若检测发现尿液中草酸盐浓度升高(通常标准值为小于45毫克/24小时),可能提示过多的草酸摄入或代谢异常。同样,尿钙浓度(正常范围在100-300毫克/24小时之间)升高可能与高钙血症、骨质疏松或遗传性代谢异常相关。
3.尿酸浓度
高尿酸水平(尿液中尿酸>750毫克/24小时)常见于尿酸结石患者,可能与饮食中嘌呤摄入过多或痛风病史有关。
4.尿液中柠檬酸盐水平
柠檬酸盐是天然的结石抑制剂,其低水平(通常低于320毫克/24小时)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减少柠檬酸盐的原因包括代谢性酸中毒、高蛋白饮食等。
5.尿液晶体检查
尿液显微镜检查可能显示特定类型的晶体,如草酸钙、磷酸铵镁、尿酸或胱氨酸晶体,提示结石的具体成分。
6.24小时尿量
每日尿液总量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低尿量(<1500毫升/24小时)会增加结石形成的概率,通常与水分摄入不足或出汗增多有关。
7.尿液中其他成分
检查尿液中镁浓度、钾浓度及其他抑制结石的成分,如硫酸盐和锌,也有助于评估结石风险。
尿检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饮食习惯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