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纤维化和再生结节的形成。
此病多由长期肝损伤引起,如长期饮酒、病毒性肝炎(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等。
患者通常表现为疲劳、乏力、食欲不振、腹水、黄疸等症状。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障碍明显,可能出现肝功能衰竭或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
早期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肝脏表面粗糙或形态改变。
2.肝占位:
肝占位是指肝脏内异常组织增生或肿块的形成,包括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等。
成因多样,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因占位性质和大小而异,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较大占位可能导致腹胀、疼痛等。
诊断需要影像学检查(如CT、核磁共振)及必要时的病理活检确定性质。
治疗方式根据占位性质决定,良性者观察或手术切除,恶性者需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肝硬化是肝脏结构广泛受损后的弥漫性变化,而肝占位则指肝脏局部区域异常增殖。二者成因、症状和诊断方法均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处理亦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