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发病机制:肺浸润性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物质(如石棉和某些化学品)及家庭遗传史等。研究表明,KRAS、EGFR和ALK是常见的基因突变。
2.诊断方式: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和CT扫描)可以发现肺部异常阴影,但最终确诊需要通过活检获取病理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为了进一步分子水平的检测,可能还需进行基因检测。
3.临床表现:早期肺浸润性腺癌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痛、体重减轻和疲乏等症状。
4.治疗方法:治疗方案根据病情阶段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决定。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对于早期病例,手术切除可能是首选,而晚期病例更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案。
5.预后情况:预后取决于癌症的分期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一般而言,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在早期患者中约为60-80%,而晚期患者则大幅降低。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可以有效降低肺浸润性腺癌的风险。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