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壁脂肪物质积累,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
心源性栓塞:心脏病如心房颤动会产生血栓,流向大脑引发梗死。
小血管病变:小动脉硬化和闭塞,常见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血液凝固异常:如抗磷脂综合征等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其他原因:如炎症性血管病、颅内动脉夹层等。
2.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如一侧肢体无力甚至瘫痪。
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
语言障碍:包括失语和构音障碍,难以表达或理解语言。
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视力障碍:如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行走困难: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CT或MRI用于确认脑梗死的位置、大小和数量。
血管造影:评估脑血管状态,寻找可能的血管狭窄或堵塞部位。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功能,排除心源性原因。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以了解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标。
4.治疗方案:
急性期处理:溶栓治疗适用于部分患者,目的是尽快恢复血流。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预防血栓形成。
控制危险因素: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有助于改善功能障碍。
5.预后和预防:
预后取决于梗死的范围和部位,以及治疗的及时性。
二次预防:终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随访,尽量避免再次发生。
注意保护脑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