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病因:
衣原体:约5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病例由衣原体感染引起。
支原体:另有20%-30%的病例是由解脲支原体或人型支原体引起。
其他病原体:还有一些临床病例是由疱疹病毒、真菌或细菌引起。
2.传播途径:
性接触:主要通过不安全的性行为传播,包括阴道性交、口交和肛交。
非性接触:少数情况下也可能通过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或内裤传播,但这种途径较为罕见。
3.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患者常感觉需要频繁排尿,并且排尿时有急迫感。
排尿疼痛:排尿时会感觉到烧灼痛或刺痛,这也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分泌物增多:尿道口可能会出现透明或白色的分泌物,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明显。
4.诊断:
尿液分析:通过尿液标本可以检测到异常的白细胞数量。
微生物培养:通过尿道分泌物或尿液进行培养,可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
核酸扩增检测:这种方法更为敏感和特异,可以准确检测出病原体的DNA或RNA。
5.治疗:
抗生素:常用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治疗衣原体感染;对于支原体感染,可选择莫西沙星。
避免性行为:在治疗期间,需避免任何形式的性行为以防止传染给他人。
复查:治疗后应进行随访检查,确保感染完全清除。
非淋菌性尿道炎确实是一种性病,需要及时治疗和预防。在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并定期进行性病筛查是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