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悬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进行熏烤,不接触皮肤。悬灸分为温和灸(距离皮肤约3厘米)、雀啄灸(艾条上下移动如鸟啄)、回旋灸(艾条在穴位上方画圈)。此法适用于大面积皮肤或较深层组织的治疗,如腹痛、寒症等。
2.温针灸:将普通针刺入穴位后,在针柄上插一小段点燃的艾绒,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导至穴位内。温针灸能结合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寒性疼痛、关节炎等症。
3.直接灸:将大小合适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的穴位点燃,通常会形成小泡或轻微灼伤。直接灸疗效强烈,多用于慢性病、虚寒证及一些顽固性疾病,但需注意感染风险和操作技巧。
4.间接灸:在皮肤与艾柱之间垫上一层药物或隔物,如姜片、蒜片、盐粒或药饼,再进行艾灸。间接灸既能减少直接灸引起的灼伤,又能增强疗效,适用于虚寒证、胃寒、腹痛等症状。
艾灸手法多样,选择合适的方法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人体质进行调整。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烫伤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