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定义和症状: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在偏头痛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平衡障碍和其他前庭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包括:头晕、平衡失调、恶心和呕吐,有时还会出现对运动不耐受等。
2.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前庭性偏头痛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9%至3.2%。这一疾病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女性患者占总数的70%以上。
3.诊断标准:
国际头痛学会(IHS)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以下几点:
患者必须有偏头痛史或前庭症状的家族史。
发作时出现前庭症状持续至少5分钟,但不超过72小时。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前庭症状的疾病,比如美尼尔病、耳石症等。
4.病因与机制:
前庭性偏头痛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环境触发因素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大脑中枢对前庭信号解读的异常,从而引起眩晕等症状。
5.治疗方式:
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方法多样,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预防性药物如β-阻滞剂、抗癫痫药物和钙通道阻滞剂,以及用于缓解急性发作的药物如止痛药和抗恶心药物。
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非常重要,建议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也对部分患者有效。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疾病,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收集和规范的诊断流程来确认。及时、正确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