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机制:儿茶酚胺通过刺激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心脏输出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这些生理变化使得通过常规药物来控制血压变得更加困难。
2.病因: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分泌常见于一些特定的疾病,例如嗜铬细胞瘤(一种肾上腺髓质肿瘤)。由于这些情况下的高血压是由内分泌异常引起的,单纯的抗高血压药物可能不足以有效控制血压。
3.治疗策略:对于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往往需要综合治疗措施。例如,使用α-和β-阻滞剂相结合,以更全面地抑制儿茶酚胺的生理效应。一旦诊断明确,手术切除病灶(如嗜铬细胞瘤)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途径。
4.长期管理:即使在切除病因后,部分患者可能仍需继续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以确保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儿茶酚胺引起的高血压由于其特定的发病原因和复杂的生理机制,通常较难以控制。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