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宏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术前准备
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并结合磁共振成像或CT扫描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对周围结构的影响。
评估手术风险:包括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手术耐受力及血液指标等情况。
麻醉计划:通常采用全身麻醉以保证手术安全和患者稳定。
2.手术体位与标记
常用俯卧位,通过特殊支架将患者腹部悬空,从而减少术中静脉回流压力。
使用影像设备定位肿瘤的具体节段,在皮肤表面做好标记。
3.椎板切开及暴露椎管
切开后方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层,逐步显露出椎板。
根据肿瘤位置决定椎板切除范围,确保充足的暴露空间,同时尽量保留脊柱稳定性。
4.肿瘤切除
打开硬膜观察肿瘤情况,小心分离肿瘤与周围神经根及脊髓的黏连。
对于良性畸胎瘤,通常可以完整切除。若肿瘤包膜损伤,需彻底清理残留组织,以降低复发概率。
病理活检:切除的肿瘤送病理科进一步分析,以明确性质。
5.止血与修复
使用止血材料对创面进行处理,避免术后血肿形成。
关闭硬膜并修复骨性结构,如必要可使用钛合金等材料重建稳定性。
6.术后缝合及护理
分层缝合软组织和皮肤,术区敷料覆盖。
在术中放置引流管,用于持续引流术后积液。
7.术后管理
术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状态,预防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需要根据术后影像学结果评估切除效果,并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整个过程强调精确操作,以尽量避免造成神经功能损害,同时达到肿瘤彻底切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