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持续的行为模式:患者通常在15岁之前就会表现出行为问题,如欺骗、偷窃、暴力倾向或侵犯他人权利。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持续到成年,至少要达到18岁才能正式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
2.行为特征:
经常未能遵守社会规范,例如从事违法行为。
欺骗和操纵他人是常见行为,可能通过撒谎、伪造或利用他人谋取利益。
冲动性强,缺乏计划能力,很难长时间坚持某一目标。
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常有易怒或暴力倾向。
对安全漠不关心,包括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缺乏责任感,比如无法履行经济义务或长期工作。
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悔意或内疚感,无论伤害了他人还是触犯了法律。
3.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生理因素:这些症状不能仅由其他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或药物滥用引起。同时,必须确认其行为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生理因素导致。
4.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患有此病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感受不敏感,且与家庭、朋友及社会的关系无法正常维系。
5.医学评估参考:根据目前广泛使用的诊断工具,如《国际疾病分类》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上述症状进行细化评估。在实际诊断中,医生还会综合病人访谈、家属描述及相关病史。
这种病症通常需由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专家通过详细的问诊和观察来确定,避免误诊或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