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1)焦虑或压力过大。情绪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得尽管身体感到疲惫,但大脑处于亢奋状态,难以入睡。
(2)思维活跃。临睡前过度思考、计划未来或回忆往事,可能让大脑难以进入放松状态,从而出现“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情况。
2.生理因素:
(1)昼夜节律紊乱。如果长期晚睡或暴露于强光下,生物钟可能被打乱,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入睡困难。
(2)饮食或药物影响。睡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如茶、咖啡或能量饮料,可能延迟入睡时间。同样地,一些药物(如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3)疾病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抑郁症、失眠障碍等疾病可以直接影响入睡能力。
3.环境因素:
(1)光线、噪音或温度不适宜。例如,房间内过亮的灯光或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人体对睡眠信号的响应。
(2)床铺舒适性差或卧室空气流通不好,也会降低睡眠效率。
4.生活习惯问题:
(1)睡眠时间不规律,经常熬夜或周末补觉,会破坏正常的生物钟节律,从而引起入睡困难。
(2)缺乏运动或过度剧烈运动。如果白天活动量不足,身体能量未完全耗尽,也可能难以快速入睡。而睡前进行高强度锻炼则可能使神经系统保持活跃状态,不利于入睡。
当出现持续性睡眠问题时,应尽早调整作息,避免长时间受到此类困扰。倘若尝试改善生活方式后仍无明显效果,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检查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