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主要症状
出现持续至少两周的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或行为异常,这些症状与现实情况不符。
同时伴有显著的情绪障碍,比如抑郁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责等)或躁狂症状(情绪高涨、自我评价过高、精力旺盛等)。
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障碍缓解后也可能继续存在,显示其独立性。
2.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如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环境应激(如童年创伤、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共同作用。
有家族精神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3.诊断依据
症状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相关标准(如ICD-11)的描述。
需通过专业精神科医生的详细评估,包括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心理量表评估,并排除其他疾病(如单纯精神分裂症、单极抑郁或双相情感障碍)。
4.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同时根据情绪障碍类型选择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剂。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和适应生活。
社会干预:包括家庭支持、职业康复训练等,旨在改善社会功能。
5.预后与影响
若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较好地控制症状并维持正常生活。但若未能早期干预,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社会功能受损等问题。
需要长期随访,以监测病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关注精神状态的变化,定期接受专业指导和治疗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避免自我诊断,及时就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