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病因差异:
结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长期炎性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腺瘤性息肉恶变以及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发病过程通常缓慢,可能经历从腺瘤到癌变的过程。
胃肠炎通常由感染性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或毒素引起,也可能与药物不良反应、食物过敏相关。起病较急,常与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有关。
2.发病人群和危险因素:
结肠癌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同时患有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风险较高。
胃肠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群体更易受影响,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防疫意识薄弱的环境中高发。
3.临床表现差异:
结肠癌的主要症状包括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黏液、消瘦、贫血及未明原因的疲乏等。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可能需通过筛查发现。
胃肠炎的表现偏向急性,常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病程一般较短,多数可在数天内自限,但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4.检查与诊断:
结肠癌可通过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亦可用于评估病灶范围及转移情况。
胃肠炎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和病史,必要时可进行粪便培养、病毒检测或寄生虫显微镜检查;血常规及电解质水平也可用于评估病情。
5.治疗策略:
结肠癌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病情采用放射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早期发现并治疗预后较好。
胃肠炎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多数感染性胃肠炎无需特定治疗即可恢复。
结肠癌属于慢性疾病,通常发展较长时间且具有一定隐匿性,应注重早期筛查。胃肠炎则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但需警惕脱水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