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外耳道疖肿的成因:
a.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通过外耳道皮肤的小裂口进入,引发感染。
b.卫生问题:使用不洁的物品掏耳朵、游泳后未及时清理耳道等行为,增加感染风险。
c.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容易患此病。
2.临床表现:
a.疼痛:耳内剧烈疼痛,尤其是触碰时加重。
b.肿胀和红肿:局部皮肤显著红肿,形成一个坚硬且有压痛的结节。
c.流脓:严重时可出现脓液排出,并伴有异味。
d.听力受损:由于肿胀堵塞外耳道,可能暂时性影响听力。
3.治疗方法:
a.局部处理:保持耳道干燥清洁,可以使用抗菌药膏涂抹患处。
b.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口服或注射抗生素,以控制细菌感染。
c.手术引流:对于较大或反复感染的疖肿,可由医生进行切开引流手术。
d.止痛药物:根据疼痛程度,适当使用止痛药缓解不适。
4.预防措施:
a.避免不当清洁:不要用不洁工具掏耳朵,应定期清洗耳道。
b.保持干燥:游泳或洗澡后应及时擦干耳朵,避免水分滞留。
c.增强免疫:注意饮食均衡,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外耳道疖肿虽非严重疾病,但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诊治,避免感染扩散或并发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