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病因:
(1)矿物质浓度升高:尿液过于浓缩,导致钙、草酸盐、尿酸等成分沉淀形成结石。
(2)尿路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尿道狭窄、后天性瘢痕等,使尿液流通不畅,增加结石形成可能性。
(3)感染因素:尿路感染会改变尿液的pH值,促进镁铵磷酸盐结晶的生成。
(4)饮食习惯与代谢紊乱:高蛋白、高钠饮食或代谢疾病(如痛风)可增加尿液中结石形成物质的浓度。
2.症状:
(1)疼痛:通常表现为会阴部、下腹部或生殖器部位的剧烈疼痛。
(2)排尿困难:结石阻塞尿道可导致排尿费力、尿流变细甚至完全中断。
(3)血尿:结石摩擦尿道黏膜可能引发尿液中带血。
(4)感染症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发热等表现。
3.诊断方式: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可能发现尿道部位有压痛或硬性触感。
(2)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CT等可以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及数量。
(3)尿液分析:检测是否存在血尿、感染或结石成分相关异常。
4.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小结石可能通过大量饮水、应用解痉和镇痛药物自行排出。
(2)手术干预:较大或顽固性结石可需要尿道切开取石术或经皮碎石术。
(3)对症处理:针对伴随感染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保证充足饮水量,有助于减少尿道结石复发风险。同时需及时就医以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