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肾脏解剖结构
尿液由肾小球生成后流入集合系统,最终通过肾盂进入输尿管。中上段尿结石通常形成于肾盂或输尿管起始部。这些区域是尿液流动较为缓慢的地方,更容易发生尿液浓缩和晶体沉积,从而形成结石。
2.尿液流动的方向和重力作用
输尿管呈管状,尿液在肾脏生成后被持续输送到膀胱。尿液的流动方向是从上往下,因此位于中上段的结石会随着尿液流动逐渐向下移动。人体直立时重力也会促进结石向下移行。
3.输尿管蠕动功能
输尿管具有规律性的平滑肌蠕动,用以推动尿液向膀胱输送。当结石位于中上段时,输尿管的蠕动会对结石施加推动作用,使其向下排出。蠕动力量结合尿液压力共同作用,是推动结石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4.中上段输尿管的直径相对较宽
输尿管各段直径不同。中上段输尿管通常比下段更宽敞,虽然结石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堵塞,但仍有较大的机会随尿液冲刷向下排出。
5.引发排出的外界刺激
例如增加饮水量或使用利尿剂可以提高尿量和尿流速度,从而增加结石排出的可能性。运动或体位改变可能会通过机械震荡促进结石向下移动。
尿结石的排出过程可能伴随疼痛甚至并发症,早期干预和定期复查十分重要,避免因滞留导致感染或损伤输尿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