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pH值变化:新鲜尿液通常呈现弱酸性,但在放置一段时间后,细菌会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的pH值逐渐变为碱性。当尿液转变为碱性时,一些溶解度较低的磷酸盐和碳酸钙就容易析出,形成白色沉淀物。
2.温度影响:温度下降也会导致一些矿物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加速沉淀的形成。室温或更低的环境条件下,尿液中原本溶解的物质可能会以固体形式析出。
3.存放时间:尿液长时间不处理,其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沉淀物增多。尤其是在暴露于空气的情况下,这种变化会更加显著。
这种白色沉淀一般无害,但如果尿液中持续存在大量异常沉淀物,且伴随其他症状,如疼痛或血尿,建议及时进行医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