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发生机制和病理特征:
肾嫌色细胞癌: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通常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其细胞因富含线粒体而呈现出淡黄色至棕色,这也是“嫌色”名称的由来。
肾集合管癌:相对罕见,起源于肾集合管上皮细胞,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常伴有纤维化和炎症反应。
2.临床表现:
肾嫌色细胞癌:多数情况下发展缓慢,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
肾集合管癌:进展迅速,容易引起全身症状,如疲劳、体重下降、发热以及局部症状如疼痛和血尿。由于其侵袭性强,常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
3.影像学及诊断:
肾嫌色细胞癌:在影像学中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可通过增强CT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鉴别。
肾集合管癌:影像学上多显示为不规则形态,常伴有周围组织浸润,诊断需要结合组织学检查。
4.治疗和预后:
肾嫌色细胞癌: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预后通常较好,尤其是对于局限性病变。
肾集合管癌:由于其恶性程度高且易转移,治疗难度大,通常需要联合手术、放疗和化疗。但总体预后较差。
肾嫌色细胞癌和肾集合管癌在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了解这两者的区别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