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病因:腔隙性脑梗死通常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引起的小动脉硬化及闭塞。这些慢性疾病会损伤血管内壁,形成血栓,从而阻碍血液流向脑组织,导致局部缺血。
2.临床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或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死病灶的位置和大小。双侧的病变常常意味着更多的脑组织受累,可能加重症状。
3.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或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的梗死病灶。腔隙性脑梗死通常表现为多个小的、低密度或高信号的区域,分布在基底节区、丘脑、脑干等部位。
4.治疗: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降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改善脑供血的药物(如川芎嗪)以及必要的康复训练等。早期干预和持续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5.预后:预后的好坏依赖于病变的范围、治疗的及时性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尽管部分患者在治疗后能够恢复一定的功能,但仍有部分人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双侧腔隙性脑梗死是关键,应注意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