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持固定的起床时间
即使前一天没有足够的睡眠,也应坚持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这有助于稳定体内的昼夜节律,使生物钟逐渐适应新的作息时间。
2.逐步调整睡觉时间
如果需要提前入睡,应每次将睡眠时间调整15-30分钟,不宜一次性大幅提前或推迟。这种小幅度调整可以让人体逐渐适应,避免因强行改变而引发失眠。
3.白天增加光照
早晨和上午尽量多接触自然光,尤其是在冬季或者室内工作的人群中。光线是调节生物钟的重要外部信号,能够促进褪黑素分泌的正常运作,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睡眠模式。
4.减少夜间蓝光暴露
晚上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特别是睡前1-2小时,因为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延迟入睡时间。如果必须用设备,可佩戴防蓝光眼镜或调整设备为夜间模式。
5.建立规律的睡前习惯
在睡前进行放松活动,例如阅读、听轻音乐或冥想,可以帮助身体进入睡眠准备状态。保持一致的睡前习惯有助于养成固定的入睡时间。
6.避免咖啡因和尼古丁摄入
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会刺激神经系统,降低睡眠质量。建议至少在睡前6小时避免此类物质的摄入。
7.注意午休时间
如果有午睡的习惯,应该限制在15-30分钟之间,并安排在下午早些时候(通常是午后的13:00-15:00之间)。过长或过晚的午睡可能会干扰夜间睡眠。
8.保持卧室环境舒适
确保卧室安静、昏暗、温度适宜。使用遮光窗帘、降噪耳塞或白噪音机以优化睡眠环境。寝具选择也需符合个人偏好,提供充分的支持和舒适性。
长期保持以上行为,即可实现更健康、更规律的睡眠作息模式。同时避免急于求成,调整过程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更长时间,耐心和持续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