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层面的调整:
通过深呼吸放松神经系统。采用腹式呼吸,每次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重复5到10分钟,可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心率和肌肉紧张。
增加每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慢跑,能够促进内啡肽分泌,提高大脑对压力的耐受性。
调整饮食,多摄入富含镁和维生素B的食物,例如香蕉、菠菜和坚果,这些营养素可以稳定情绪并缓解焦虑。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应每晚睡7到9小时,睡眠不足会削弱情绪调节能力,加剧心理压力。
2.认知层面的改善: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方法,将负面想法记录下来并分析它们的合理性。例如,如果担心失败,可以写下具体可能性及后果,通过理性评估减轻恐惧感。
实践正念冥想,专注当下而不过度反思过去或未来。每天练习5至10分钟正念,可以有效减少焦虑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制定现实目标,避免给自己设定难以达到的高标准。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每完成一项即可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
3.行为层面的干预:
尽量避免逃避焦虑源,逐步进行暴露疗法。例如,如果因公众演讲而感到焦虑,可以从面对少数人讲话开始,逐渐适应更大的场景。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与家人或朋友及时交流情绪,可增加安全感,降低孤独和无助感。
培养兴趣爱好,例如绘画、音乐或园艺。这些活动能够转移注意力,帮助放松身心并提供心理满足。
消除紧张、害怕和焦虑需要多层次综合处理,同时关注个体差异。若长时间无法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支持,以避免症状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