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甲苯咪唑:该药物对于蛔虫、蛲虫、鞭虫和钩虫等感染均有较好的疗效。一般来说,它通过抑制虫体的代谢过程,使寄生虫失去活性后排出体外。通常推荐一次服用,必要时可隔一段时间重复用药。
2.阿苯达唑:广谱驱虫药,可用于治疗蛔虫、钩虫、鞭虫以及包虫病等感染。其作用机制是阻断虫体吸收葡萄糖,从而使其死亡并排出体外。这种药物对于多种肠道寄生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但需要按医生建议调整剂量。
3.吡喹酮:主要用于治疗血吸虫和裂头蚴等感染,对肝吸虫也有一定效果。这类药物通常不作为常规驱虫使用,仅在特殊情况下或明确诊断为相关寄生虫感染时才需要口服,且需严格按照剂量。
4.噻嘧啶:主要针对蛔虫和蛲虫感染,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也容易被儿童接受。此药常用于轻度到中度感染的治疗,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寄生虫感染可能无效。
5.伊维菌素:适用于一些更少见的寄生虫感染,如疥螨和丝虫病。此药的驱虫范围较窄,通常作为针对性治疗药物使用。
选择适合的驱虫药时,应综合考虑感染类型、儿童年龄、体重以及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驱虫药物通常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恶心、腹痛或轻微头晕等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短暂的。如果出现严重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咨询专业医生。
在给儿童使用驱虫药前,建议通过粪便检查明确感染种类,以避免盲目用药。同时,务必遵循医嘱,不随意调整药量或频率,用药后注意观察儿童状态,防止遗漏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