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感染性疾病:
粟粒型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典型表现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直径通常在2-3毫米。伴随症状可能包括低热、盗汗、乏力等。
真菌感染:如孢子丝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也可能引起满肺小结节改变,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个体。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性感染(如麻疹后并发肺部感染)可导致类似影像学改变。
2.肿瘤性疾病:
肺转移瘤:部分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甲状腺癌等,可通过血行播散引起肺部多发结节,大小和分布模式往往不均匀。
原发性肺癌:特别是一些特殊类型,如类癌瘤,也可能以多发小结节的形式表现。
3.免疫相关疾病: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可能出现弥漫性结节病灶,多见于年轻人群。
结节病:是一种全身性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疾病,肺部是最常见累及器官,特点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散在小结节。
风湿性疾病相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肺结节,常见于有明确风湿病病史的患者。
4.职业性肺病:
硅肺、尘肺等职业暴露相关疾病,可表现为弥漫性小结节,通常伴有职业接触史。
5.其他少见情况: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发生于东亚人群,结节样改变常合并慢性咳嗽和痰液增多。
脂类性肺炎:由于油脂物质吸入或代谢异常引起,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弥漫性小结节。
在进行诊断时,应注意影像学表现是否具有特异性,同时结合患者症状、既往病史、职业接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