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2024-12-26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病情分析: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可以通过其病因、症状和体征进行区分。中枢性瘫痪通常由于大脑或脊髓病变引起,而周围性瘫痪则由周围神经系统受损所致。

1.病因:

中枢性瘫痪常见的原因包括脑卒中、脑外伤、多发性硬化以及脊髓损伤。

周围性瘫痪通常是由外周神经损伤、感染(如格林-巴利综合征)、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或毒物暴露引起。

2.症状特点:

中枢性瘫痪通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即痉挛性瘫痪,伴有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例如巴宾斯基征阳性。

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即弛缓性瘫痪,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自发性颤动可能会出现。

3.发病部位和范围:

中枢性瘫痪一般影响身体的一侧,如偏瘫,或从损伤水平以下的双侧肢体,如截瘫。

周围性瘫痪通常局限于特定神经支配的区域,可能为单个肢体或更局部的肌群。

4.诊断辅助检查:

中枢性瘫痪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识别大脑或脊髓的异常。

周围性瘫痪可通过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测试和针电极肌电图来评估周围神经功能。

了解两者的不同在于帮助正确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及时就医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