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液体积聚与丢失:肠梗阻后,大量胃液、胆汁、胰液和肠液分泌,但由于内容物无法通过梗阻部位,这些消化液在肠腔中积聚。正常情况下,每天的消化液总分泌量约为7-8升,绝大部分被重吸收,而在肠梗阻时,这些液体无法回流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大量液体和电解质滞留在肠腔中。
2.呕吐加剧液体丧失:上段肠梗阻患者常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中含有大量钠、氯及其他电解质。这进一步减少了体循环中的液体量,使细胞外液容积迅速下降,但这种丢失早期并不显著改变血浆的渗透压,因此表现为等渗性脱水。
3.第三间隙液体转移:肠梗阻后,受累肠管因炎症、水肿和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漏出到肠壁和腹腔中,形成腹水或局部水肿。这种液体从血浆流入肠腔外的“第三间隙”,使血浆总量减少,但渗透浓度依旧保持相对稳定。
4.缺乏补充:由于患者通常进食和饮水受到限制,肠梗阻所导致液体丧失得不到及时补充,使脱水状态进一步恶化,并以等渗性为主要特点。
等渗性脱水早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高钠或低钠状态,但如果脱水持续存在而未纠正,可能逐渐导致其他代谢紊乱,包括酸碱平衡改变和循环衰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