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吐血
吐血主要是指呕吐物中有血液,常见原因包括:
上消化道出血:这是最常见原因,约占所有病例的90%。可能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
胃炎或食道炎:长期饮酒、药物刺激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炎症,引发局部出血。
恶性肿瘤:如胃癌或食管癌,晚期可能侵蚀血管导致出血。
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可能会引发自发性消化道出血。
2.拉血
拉血是指排便时伴随鲜红色血液,多与下消化道的病变有关:
痔疮:内痔或外痔破裂是拉血最常见原因,血液呈鲜红色,通常不伴有疼痛。
肛裂:多因排便过于干硬引发,出血少但伴有明显疼痛。
直肠或结肠息肉:部分息肉表面受损可能产生轻微出血,息肉有恶变风险。
直肠癌:早期可表现为便血,与痔疮难以区分,但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体重下降。
3.便血
便血指粪便颜色发生改变,根据血液来源位置不同表现各异:
黑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后呈现黑色,量较大时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甚至休克。
暗红便:提示小肠或右半结肠病变,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憩室炎或肠套叠。
混合性便血:暗红色血液与脓液或黏液混合,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腹泻等。
上述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如果吐血、拉血和便血同时存在,要高度警惕严重疾病的可能,例如消化道恶性肿瘤、破裂的动静脉畸形、全身性凝血障碍等。这些情况可能危及生命,应尽快到医院接受详细检查,包括血常规、内镜检查和影像学评估,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