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胃容量和饱腹信号
胃有一定的伸缩性,长期进食量过多会导致胃壁弹性增加,使得需要更多的食物才能感受到饱腹感。胃传递到大脑的饱腹信号存在一定延迟,一般需要10-20分钟。如果进食速度较快,大脑在未能及时接收到饱腹信号时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身体仍需食物。
2.多巴胺分泌与食物愉悦感
进食过程中,大脑会分泌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尤其是高糖、高脂及加工食品,对多巴胺释放作用更为明显。这种愉悦感容易让人忽视身体已经吃撑的事实,从而继续进食以追求愉快体验。
3.血糖波动与饥饿错觉
高糖或精制碳水化合物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而后胰岛素作用使血糖迅速下降。当血糖水平下降时,大脑可能误判为身体缺乏能量,触发进食欲望,即使胃部已经处于饱胀状态。
4.饮食习惯和行为模式
一些人可能存在强迫性进食习惯或情绪化饮食问题,例如在压力、焦虑或无聊时通过进食缓解不良情绪,这会导致即便身体已经吃撑了,仍管不住对食物的渴望。面对丰富或诱人的食物环境,如自助餐或聚会场合,也容易出现“越吃越想吃”的现象。
5.激素调节异常
控制食欲的激素如瘦素和胰岛素失衡也可能发挥作用。长期暴饮暴食可能导致瘦素抵抗,使身体难以准确感知自身能量储备状态,从而产生持续的饥饿感。
吃撑后继续进食不仅可能引起消化不适,还可能增加胃肠负担,长期可能导致肥胖及相关疾病。调整饮食速度、控制进食量以及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预防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