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监测生命体征: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常在输血后开始,需密切监测受体的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如果体温升高超过38℃或相较于基础体温增加1℃以上,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记录详细的生命体征变化。
2.使用退热药物:在确认反应为非溶血性后,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频次,以防止药物过量。
3.静脉输液:确保静脉通路畅通,必要时给予生理盐水等静脉输液。这样可以帮助稀释血液成分,加速代谢和排泄有害物质。
4.环境调节:保持病房环境舒适,避免过冷或过热。患者应穿着轻便衣物,定期更换床单和个人衣物,以减少因汗液引起的不适。
5.血液筛查:为了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可在输血前进行进一步血液筛查,减少白细胞含量。例如,通过去白细胞滤网处理的血液制品,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反应的发生率。
6.病情观察:持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在输血后的24小时内。若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应立即与主治医生联系,采取相应措施。
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是管理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关键。通过使用退热药物、静脉输液和调整环境条件,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预防性的血液筛查也能显著减少这种反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