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被认为与抑郁症及焦虑症有关。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激素变化:甲状腺激素或性激素的波动也可能影响情绪稳定性。
2.心理因素:
负面思维模式:长期的消极思维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可以增加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童年创伤:早期生活中的创伤经历,如虐待或者忽视,可能导致成年后更易感抑郁和恐惧。
应对机制:缺乏有效的应对压力和挑战的策略可能使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
3.社会环境因素:
压力事件: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可以引发情绪问题。
社交隔离:缺乏社交支持或遭受社会孤立可能加重抑郁和焦虑感。
文化和社会期望:文化背景和社会对成功、家庭等方面的期望可能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这些因素常常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减轻这些症状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