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辨病因
中医认为多汗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也可能涉及心与肝的病变。常见的病因包括:
营卫不和:由于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导致汗孔开合失常。常表现为白天容易出汗,稍微活动则汗出过多。
阴虚火旺:阴液亏损,虚火内扰,导致盗汗或夜间出汗明显。伴随五心烦热、口干等表现。
气虚自汗:气虚无力固摄津液,汗液外泄过多,多见于劳累后易出汗,同时伴随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湿热郁蒸:湿热邪毒蕴结肌表,蒸迫津液外泄,汗液多且黏腻,有时伴有体味或局部皮肤问题。
2.分型施治
根据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营卫不和型:主张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减为基础方剂,配伍黄芪、防风等益气固表药物。
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是主要治疗方向,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合酸枣仁汤,辅以养阴清热、敛汗止汗的药物如麦冬、五味子。
气虚自汗型:益气固表是重点,典型方剂为玉屏风散,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防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湿热郁蒸型:清化湿热为主,常选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等方剂,辅以茯苓、苍术等健脾利湿药物。
3.调护与预防
除了药物治疗,还需强调日常调理:
饮食方面:避免辛辣、油腻食品,多服清淡饮食,如绿豆汤、百合粥。
生活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熬夜和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加重汗出。
穴位调节:适当艾灸或按摩足三里、合谷、复溜等穴位,有助于改善汗孔闭合功能。
多汗症的治疗需要结合个体情况,持之以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