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饮食和水分摄入不足
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如长期偏食精细加工食品,而不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会降低粪便体积,从而减少对肠壁的机械刺激,导致排便反射减弱。同时,如果日常饮水量不足,粪便会变得干硬,不易推动至直肠。
2.运动不足
长时间久坐或缺乏身体活动可能导致胃肠道肌肉张力下降,肠道蠕动减慢,影响粪便向下移动。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肠蠕动,有助于搭建健康的排便频率。
3.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
排便习惯不规律或经常忽略便意,会导致直肠对粪便充盈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工作压力大、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轴对胃肠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4.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便秘,如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滞剂、铁剂或阿片类镇痛药。这类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正常活动。
5.肠道疾病和功能性问题
例如肠易激综合征、肛裂、痔疮或其他慢性肠道炎症可能伴随排便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这类症状。
6.年龄相关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食物和液体的吸收能力逐渐降低,肠壁肌肉力量减弱,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便秘问题。老年人体内部分神经功能的退化可能使排便反射迟钝。
长期未排便可能导致粪便嵌塞,甚至引发腹胀、恶心等并发症。如果持续存在这种情况,应尽快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同时寻求医生评估,以排除潜在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