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位置与排便习惯的关系
乙状结肠是直肠上方的最后一段结肠,属于大肠末端。肿瘤若生长在这个部位,会直接影响粪便的通过,引起肠道机械性阻塞或刺激,从而导致排便反射异常。例如,肿瘤压迫肠壁神经或引发炎症反应时,会增加局部蠕动频率,从而导致患者频繁产生便意。
2.肿瘤引起的肠道改变
肿瘤可能导致狭窄或部分梗阻,使得肠腔容积减小。当进食后,胃肠道开始消化食物,肠道蠕动被激活,粪便更快到达乙状结肠。在肠腔狭窄的情况下,少量粪便即可引发强烈的便意甚至假性腹泻,这在乙状结肠癌患者中较为常见。
3.炎症因子和分泌物的作用
癌变组织可释放炎症因子,刺激肠壁分泌更多液体或黏液。这些分泌物容易与肠内容物一同在进食后快速排出,同时患者可能感受到排便不尽或排出的多为黏液样物质,而非正常粪便。
4.进食后的胃肠反射
食物进入胃部后,会启动胃结肠反射,促进下消化道的蠕动。如果乙状结肠存在病变,这种反射过程可能更加敏感,加重排便欲望。
5.合并心理因素
患者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因为焦虑或压力过大,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恶化。同样会表现为餐后即便等症状的加剧。
乙状结肠癌患者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排查是否存在肠梗阻风险。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摄入过于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