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靶向药物特异性强,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有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对于某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ROS1等)的患者,靶向药物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2.适用人群:根据临床研究数据,约10-15%的欧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30-50%的亚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有EGFR基因突变,ALK基因重排则在4-5%的患者中出现。ROS1融合基因在1-2%的患者中发现。这些突变/重排都是靶向治疗的潜在指征。
3.药物效果:临床数据显示,具有EGFR突变的患者使用EGFR抑制剂(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奥希替尼)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以达到10-14个月。ALK阳性患者使用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布加替尼)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以超过12个月。ROS1阳性患者使用克唑替尼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可超过12个月。
4.副作用:靶向药物虽然针对性强,但同样存在副作用,如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
靶向治疗在某些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可能带来显著的疗效和生存获益,应在专业医疗团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和基因检测结果决定是否使用。同时,密切监控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