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病理机制
肛瘘是由于肛周感染造成瘘管形成的慢性疾病,长期存在的炎症反应或反复感染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从而引起肠道狭窄。这种狭窄会影响排便,甚至导致梗阻。
2.诊断方式
直肠指检:可发现局部硬结、疤痕及瘢痕组织。
影像学检查:包括肛门超声、磁共振成像,可准确判断瘘管范围及狭窄程度。
排粪造影:用于评估狭窄对排便功能的影响。
3.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狭窄或术后恢复阶段,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肛门扩张:使用专业扩张器逐渐增加肛管直径,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高纤饮食: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排便困难。
热水坐浴:缓解局部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4.手术治疗
对于中重度狭窄或合并其他病变的患者,多数需要手术干预:
瘘管切除术联合扩张术:切除病变组织,同时扩张狭窄部位。
肛管成形术:通过重建肛管结构以恢复正常通道。
复杂病例可能需要分期手术,包括瘘管清创与重建步骤。
5.术后管理
严格注意创口护理,防止二次感染。
避免剧烈运动和便秘,以促进组织愈合。
定期随访,监测狭窄复发情况。
肛瘘导致的肠道狭窄可以通过合理治疗得到控制,应尽早就医评估,以减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