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东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脊柱外科
1.确定解剖标志:颈椎小针刀治疗时,需要首先明确颈椎的解剖位置。以第七颈椎棘突为参考点,第七颈椎棘突是颈部向下摸到的最突出的骨性标志。通过触诊确定该部位后,可以进一步根据症状选择具体的操作部位,比如针对哪些椎间隙或肌肉软组织进行施术。
2.明确病变部位:利用影像学检查,比如X线、CT或核磁共振,明确患者颈椎的病变情况,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更精准地锁定需治疗的部位。
3.选择进针点:一般来说,针刀的进针点通常在目标病灶上方或两侧软组织区域,而不是直接针对硬性结构。进针点需要避开动脉(如椎动脉)、静脉以及神经分布较密集的区域,例如神经根或交感神经链。
4.确定进针角度和深度:进针的角度通常以垂直于皮肤或略有倾斜为主,具体视病变部位而定。进针深度需要精确掌握,避免损伤深层组织。在穿过浅表肌层后,应对针尖的触觉反馈和阻力变化有良好的判断,防止误入危险区域。
5.动态手法调整:整个进针过程中需要实时关注患者反应,如果出现剧烈疼痛、肢体异常感觉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重新评估位置。
小针刀操作虽微创,但其风险性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涉及颈椎这样解剖复杂且重要的区域时,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医生完成,同时术前的检查和术后的护理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