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疾病本质: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复杂的精神障碍,涉及多种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其核心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以及情感淡漠等。这种疾病多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难以实现完全治愈。
2.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来减轻阳性症状(如幻觉和妄想),部分药物还可改善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负性情绪和社会压力,提升对疾病的认知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支持和职业康复训练对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家庭干预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同时减少家庭环境中的应激因素。
3.长期管理:研究表明,60%至80%的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部分患者能够重返工作岗位或完成学业。如停药或未能按医嘱治疗,约有70%的患者可能在两年内复发。
4.影响因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发病初期的治疗延迟时间每延长1年,患者长期恢复的概率下降约10%。患者的依从性、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也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精神分裂症虽然不能根除,但通过早期诊疗和持续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状态,避免因症状加重而导致的进一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