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在拇指根部的延长线上。刺激合谷穴有助于缓解头痛、牙痛及消除疲劳。
2、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下方约三指宽处。足三里穴是保健的常用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3、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太冲穴能够调节肝脏功能,有助于缓解情绪紧张、头痛及目赤肿痛。
4、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约两指宽处。内关穴对缓解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帮助,且有镇静心神的作用。
5、关元穴:位于腹部,肚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能够增强体质,特别适合虚弱、疲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6、气海穴:位于肚脐下约1.5寸处。刺激气海穴有助于增强气血、补肾固本,适用于腰膝酸软、腹部胀满等症状。
7、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命门穴是养肾护阳的重要穴位,有助于提高肾功能、增强体力、改善腰背酸痛。
8、涌泉穴:位于足底,前脚掌中心稍后的位置。刺激涌泉穴能够调节肾脏功能,具有强壮身体、安神助眠的作用。
9、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方两侧凹陷处。风池穴有助于缓解头痛、眼疲劳、颈肩酸痛及预防感冒。
10、肩井穴:位于肩膀中间偏外侧的高点处。肩井穴能够缓解肩颈部的紧张、酸痛,改善上肢活动功能,适合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
这些穴位在日常保健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按压、按摩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功能,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