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证规律作息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要保持一致。稳定的生物钟有助于提高睡眠深度,减少夜间醒来的概率。
2.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避免外界噪音干扰,可使用白噪音机或耳塞。
调节室内温度至18-22°C,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睡眠连续性。
确保光线昏暗,建议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以促进褪黑素分泌。
3.避免刺激性行为和饮食
睡前4-6小时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及高糖食品,这些物质可能干扰睡眠深度。
晚餐不要过量且避免油腻,尽量在睡前3小时完成进食。
睡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但可以尝试瑜伽或冥想放松身心。
4.控制昼夜节律暴露
白天多接触自然阳光有助于调节体内生物钟。
晚上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至少在睡前1小时关闭手机或电脑,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5.形成固定的睡前仪式
通过阅读、泡脚或听轻音乐等舒缓活动帮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习惯性的行为重复可以让大脑更快地接受“准备入睡”的信号。
6.评估潜在健康问题
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同时伴随频繁梦境、憋气、打鼾、心悸等症状,需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焦虑症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建议就医进一步检查。
夜间易醒既与外部环境有关,也可能受内部生理因素影响,早期关注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此类问题,若长期持续则需考虑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