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核心手段,可有效缓解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减少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包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和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药物副作用因人而异,如体重增加、嗜睡等需结合医生评估调整治疗方案。规律服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疗程通常较长,有时可能需要终身维持。
2.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可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应对能力,帮助处理负性症状(如缺乏动机、情感淡漠)。常用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纠正不合理思维模式,增强对现实的适应能力。
家庭治疗:指导家庭成员理解疾病特性,避免对患者产生过高期待或负面评价,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支持环境。
社交技能训练:引导患者逐步恢复与他人的互动能力,提升社会功能。
3.社会支持与康复训练
康复过程需要通过就业辅导、职业培训等措施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日常困扰,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非常重要,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增加信心。
4.健康生活方式
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出现生活节律紊乱,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吸烟、饮酒及其他成瘾行为。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可能减轻部分药物副作用。
5.危机干预与长期管理
病情波动时期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调整,包括住院治疗,以免恶化。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可强化病情监控,降低复发率。
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是决定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期间切忌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